目錄
Keynote 1:未來零售品牌數位轉型兩大挑戰
Keynote 2:台灣電商產業關鍵數據及趨勢展望
Keynote 3:以顧客為中⼼的思維
在Google宣布未來第三方cookie會退場,如何能更掌握顧客,是現今各個企業需要面對課題。該如何尋找自己企業內部的北極星,也是此次論壇的主軸。
Keynote 1:未來零售品牌數位轉型兩大挑戰
隨著AI科技快速迭代,零售業未來該如何因應,盧教授分享分享兩個挑戰。一個是流量挑戰,另一個為去中心化挑戰。
第一個挑戰:流量挑戰
以前在網路上買東⻄固定那些顧客,但賣的店家越來越多 現在OMO不單純是在網路上開店,⽽是結合數據科技的挑戰。
第二個挑戰:去中⼼化挑戰
在布雷斯悖論的定義中,當網路世界密度開始增加,中⼼化會產⽣效率。若網路密度⼜繼續增加,中⼼化會產⽣無效率。
例如,過去只有三家電視台,現在有各種⾃媒體,若現在只有三家電視台,會產⽣資訊無效率化。再舉一個例⼦,若我們在⾼速公路上有導航可以協助找出最快路徑,讓資訊更有效率化。
數據在⾼網路密度下成為北極星,但我們通常都看⾏為之後的事情,少了周邊視野,如同每週都在查看上週的營運報表。
數據科技提供周邊視野:
網路輿情分析
關鍵字分析 (Google SEO) 相似分析 (Lookalike analysis, Facebook)
敏捷市場分析(雲科技)
數據變現三部曲
企業若要在數據經濟時代變現,首先要有周邊視野,再者需要公開透明的信任,最後要精準控制。
上述的周邊視野幫助企業取得更多消費者的行為數據,而公開透明信任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,例如我們在辦信用卡的時候,銀行會透過聯徵中心去確認你的信用評級,確保你這位客戶是有能力可以還款。
最後則是精準控制,企業可以透過其他維度的數據,更精準掌握消費者,例如零售業的OMO,就是一種升維打擊。
Keynote 2:台灣電商產業關鍵數據及趨勢展望
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數據,2023台灣整體零售年成長率為6.9%,整體市場規模近45兆台幣。
從下圖中,可以觀察到這兩年的整體零售有一個明顯的漲幅,主要影響因素是實體店面零售所帶來的銷售,如百貨業、服飾業及汽機車業,有不錯的銷售成長的表現。
若從電商銷售的年增長率來看,在疫情大爆發的那段時間,電商吃到疫情紅利,帶來雙位數的年增長。而後疫情時代,隨著各國解封,無需要防疫措施,甚至可以開始出國旅遊,線上的銷售動能開始趨緩,僅有單位數的成長。(2023 年增長率: 2.1%)
重點小結
未來流通研究所觀察,⼤部分業態都在佈局OMO,在2023Q2實體零售業網路銷售額,首次達到台灣整體網路銷售額的35%,意味著實體零售業OMO的模式,已經成為共通性策略。(疫情前的2019年僅達24%)
另一方面,其實觀察零售AI解決方案如CRM或Martech等這類工具遍地開花,在這競爭的時代,各平台開始挹注資源,整合數據科技工具,來取得獲利。
Keynote 3:以顧客為中⼼的思維
beBit Tech行銷長 Fiona 分享此次獲獎企業的調查結果,她分享為何有這份調查的起因於,在傳統的管理思維,都以企業視角運營品牌、營運、產品、行銷等相關部門,各自獨立營運來優化顧客體驗。
而顧客體驗的好壞,通常會直接影響成效,但要做的好,其實非常困難,原因在於優化顧客體驗這件事來說,是來⾃不同部⾨的KPI,因此會產生不同部門間的無效溝通及壁壘。要將好的產品理念及好的體驗傳遞給顧客是相當困難的。
這份調查是從顧客體驗視⻆來進行全⽅位體質檢定,這項調查分成六項北極星顧客指標來衡量。
會員應用力
整合分析力
AI智慧力
行銷創意力
品牌營運力
流量品質力
重點小結
OMO成為電商零售重點戰場,⼀致的顧客體驗,會影響消費者決策
AI不再是選配,⽽是標配
個⼈化顧客旅程對品牌忠誠度及⾏銷收益有具體影響
未來是個⼈化的世界,個⼈化需要有數據才能做個⼈佔有率,在複雜世界中找到可以切⼊的點。
企業在做數據驅動,有條理有模式蒐集數據,才能掌握顧客輪廓來建置企業⼤腦 。未來競爭是混合不同元素,進⾏不同⼤腦運⽤,找出未來可能性。